【非凡十年】十年蹤跡十年心 一路幫扶一路情——農工黨北京市委“8+1”行動綜述
編輯: 時間::2023/12/26 16:21:15
門頭溝區是京西革命老區,有著悠久歷史和光榮傳統,但由于山區廣、平地少、各方面發展相對落后。2013年,北京市各民主黨派重點支持門頭溝區發展“8+1”行動正式啟動。2023年12月26日,北京市各民主黨派重點支持門頭溝區發展“8+1”行動十周年紀念大會召開。十年來,在中共北京市委統戰部的直接領導和大力支持下,農工黨北京市委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借助各方力量支持門頭溝區在經濟、教育、文化、衛生、社會建設等領域實現高質量發展。
市委會微信公眾號“北京農工”推出“非凡十年”系列第二彈《十年蹤跡十年心 一路幫扶一路情——農工黨北京市委“8+1”行動綜述》,專題展示新時代十年農工黨北京市委助力門頭溝區發展工作成果。
十年來,農工黨中央、中共北京市委統戰部高度關注并大力支持市委會“8+1”行動相關工作,多位領導親自帶隊到門頭溝區開展調研幫扶工作。
農工黨中央專職副主席王路、副主席焦紅、副主席王金南、專職副主席兼秘書長鄧蓉玲、原專職副主席龔建明到門頭溝區青白口村調研,并出席農工黨中央與全國政協提案委聯合開展的委員履職“服務為民”活動。圖為領導觀看遠程醫療系統演示。
農工黨北京市委歷屆領導班子高度重視,秉持打造帶不走的“8+1”理念,堅持高位統籌,多次帶隊到門頭溝區主動了解幫扶需求,精準謀劃幫扶方案;堅持將幫扶地區所需與農工黨市委所能緊密結合,整合各方資源,團結和帶領各級組織、專門工作機構、社團等力量,以生態幫扶、醫療幫扶、公益幫扶、產業幫扶、文化幫扶等形式,積極開展各項精準幫扶工作;形成了“農工黨名醫工作室”等一批助推發展、普惠民生的精品項目17個,涉及金額達400余萬元,受益萬余人;建成“首都多黨合作實踐教育基地農工黨北京市委分基地”,持續開展幫扶工作,申報成為農工黨中央社會服務基地,有力推動了門頭溝區經濟社會發展,切實提升了當地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書寫了一部灑愛深山肝膽相照的時代篇章。
深化生態幫扶,助力綠色發展
“要全面開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北京建設新篇章,堅持門頭溝區的功能定位和生態立區戰略,加大自然生態和環境基礎的改善力度,抓牢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總抓手”。2023年7月,農工黨北京市委主委王金南在首屆永定河綠色發展論壇就如何推動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特別是推動門頭溝區的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與思考。
農工黨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主委王金南出席首屆永定河綠色發展論壇暨2023年“全國低碳日”北京主場活動,為門頭溝區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出謀劃策。
在這場論壇上,門頭溝作為首都西大門、北京生態涵養大區,展現了京西地域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的同時,也彰顯了40萬老區人民堅定不移實施“生態立區”發展戰略的信心和決心。農工黨北京市委始終致力于在“兩山”理論轉化、生態系統治理和百花山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匯聚專家資源、實施一批合作項目、培養一批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本土技術人才。
農工黨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主委王金南圍繞“集智聚力,共同描繪鄉村振興新畫卷”主題,與黨員專家共同座談研討,為門頭溝區未來發展獻計出力。
市委會發揮生態環境領域人才薈萃的優勢,堅持立足門頭溝區的功能定位和生態立區戰略角度,聚焦門頭溝區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廊道恢復和永定河生態修復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借助“環境與健康宣傳周”“新·好時政漫談”等平臺,先后組織生態環境、動植物保護等領域黨員專家赴門頭溝開展實地調研,形成一系列成果建議。依托政黨協商、政協全會、議政會、社情民意信息“直通車”,多個平臺發聲,多種渠道助力,用真知灼見為門頭溝區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決策參考,助力門頭溝努力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發展集約高效、科技創新引領驅動、城鄉居民共同富裕的新路徑,推動“兩山”理論在京西大地形成更多生動實踐。
農工黨北京市委組織生態環境、動植物保護等領域黨員專家前往門頭溝區開展生物多樣性調研,為門頭溝區生態環境建設提供指導。
暖“心”義診,醫療幫扶送健康
“以前看病要開30公里的車出山,平時有一點小毛病我們都選擇忍了”,雁翅鎮青白口村村民王金玲說道。門頭溝區許多村莊山高路遠,群眾下山就醫不便,有些群眾小病醫治不及時,生生拖成了大病。村民面臨的看病難、看病遠、看病貴的現實困境,也成了“8+1”行動中健康扶貧難啃的“硬骨頭”。
為解決這一難題,早在2012年,市委會便組織黨員為清水鎮、雁翅鎮、妙峰山鎮等地衛生院捐贈了總價值200萬元的8輛醫療巡診車并配備醫療設備,為深山區村民構筑了一道生命線。多年來,醫療巡診車已出車6000余車次,里程數達21萬多公里,服務總人次超過7萬。
捐贈的巡診車在工作。
現在,地處門頭溝區雁翅鎮大山深處的青白口村村民們不出村就能享有醫療專家門診,這得益于村里“農工黨名醫工作室”的設立和“康養驛站”項目建設。
“農工黨名醫工作室”是農工黨北京市委在“8+1”行動幫扶門頭溝區中探索形成的社會服務品牌項目。依托農工黨醫藥衛生界別優勢,市委會先后在軍莊鎮、雁翅鎮、青白口村設立了“農工黨名醫工作室”,定期組織專家開展義診、健康咨詢和基層醫生帶教活動,方便了地區群眾看病就醫,提升了基層醫院的醫療水平,帶動了學科建設,培養了本地醫療人才。連續多年,先后出診專家近百人次,受益群眾近3000人次。
農工黨黨員在青白口村“農工黨名醫工作室”義診。
后續,根據青白口村的實際需要,在持續開展“農工黨名醫工作室”各項工作的基礎上,農工黨北京市委建設了“康養驛站”項目,想方設法解決醫療資源不足問題,組織黨員資源捐贈了價值48萬元的“膠囊醫院”“行走的醫院”系統含全科醫生助診包等智慧醫療設備。
農工黨北京市委發起捐贈的膠囊醫院。
2022年,升級開通“看病180”健康服務平臺,助推區域醫療健康工作重心下移、醫療衛生資源下沉,推動城鄉基礎健康服務均等化。在青白口村提供遠程專家門診掛號量1200余人次,醫生工作站建檔900余人次,測量血壓、血糖、血氧1800余人次,心電檢測、心電協診180余人次,組織村醫優才計劃培訓50次。
農工黨北京市委組織黨員專家到門頭溝區開展中醫兒科專業與新生兒科專業提升項目調研。
“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方便,像我爺爺這個胃腸病,如果按照以前得跑去城里,得花費四五個小時的路程。自從農工黨名醫工作室的專家們來了我們當地醫院,不僅方便我們老百姓看病,而且醫療質量提高了很多,我們很放心、很滿意。”患者家屬激動地說。
在幫扶實踐中,市委會還探索出了“基地+名醫工作室+康養驛站”的幫扶模式,村民們不出村就可以看上城里的專家號,享有了優質醫療資源。
村醫攜帶“行走的醫院”全科醫生助診包前往村民家中進行健康服務。
下一步,在原有幫扶項目基礎上,市委會將繼續開展“蒲公英·智慧醫療鄉村行”項目,將智慧醫療覆蓋雁翅全鎮。
傾“情”相助,危難時刻守望相助
2020年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危難之際,農工黨北京市委急門頭溝區之所急,根據青白口村疫情防控工作和實際需求,組織黨員捐贈價值約3萬元的口罩、消毒液等急需防疫用品,大米、面粉、食用油、牛奶、面包、方便面等食品和生活用品,第一時間送到村民手中,以實際行動支持幫扶村抗擊疫情。針對抗疫力量不足的情況,門頭溝區工委主動組織黨員到社區一線參加值守、核酸檢測工作。
2023年7月末,臺風“杜蘇芮”致使北京地區出現連續強降雨,進而出現洪澇災害,門頭溝地區受災嚴重。在得知門頭溝地區遭受洪災后,農工黨各級組織和領導高度重視、迅速行動。
為支持門頭溝區災后重建,農工黨中央、農工黨北京市委、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向青白口村捐款捐物。圖為農工黨中央和北京市委會領導及部分骨干黨員出席捐贈儀式。
農工黨中央協調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向門頭溝區慈善協會捐款15萬元,定向用于門頭溝區雁翅鎮青白口村賑災和災后重建。農工黨北京市委第一時間行動起來,協調聯系各級組織、專門工作機構及社團,克服通訊不暢、交通不便的不利條件,積極捐款捐物,以最快速度將救災物資送到災區一線,幫助受災群眾渡過難關。熱心黨員以多種形式積極支援災區:聯系協調專業救援隊伍前往門頭溝災區,累計救援轉移群眾1100余人;組織動員多名醫生到潭柘寺鎮魯家灘村衛生室進行巡診,為受災群眾提供醫療幫扶。
青白口村村民排隊領取救災物資。
據不完全統計,農工黨北京市委協調各方資源向門頭溝區捐款捐物總價值人民幣131萬余元,其中捐款66萬余元,捐物價值65萬余元。
造“血”給力,產業幫扶見成效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隨著“8+1”行動的不斷深入,農工黨北京市委將精準幫扶的著力點放在了用科技興農、以產業創收上,幫助村民增收致富。
2018年,農工黨北京市委與門頭溝區雁翅鎮青白口村簽訂了結對幫扶協議。這個地處京西燕山山脈深處的小村落居住著幾百戶以果樹種植為業的村民。“酒好也怕巷子深”,為了開拓農產品銷售市場,助力當地群眾農特產品增產增收,農工黨北京市委借助網站、微信公眾號新媒體平臺加大對當地農特產品的推廣宣傳,積極牽線在超市建立銷售門頭溝區農特產品的幫扶專柜,號召黨員參與消費幫扶,連續多年幫助青白口村銷售蘋果千余箱,價值超過15萬元。
依托微信公眾號發動黨員參與消費幫扶。圖為市委會設計制作的宣傳海報。
在發揮自身醫療資源優勢的同時,市委會還積極拓寬視野,充分調動農林科技領域專家的優勢,開展科技助農幫扶項目,先后圍繞清水鎮中草藥種植提升、特色農產品品質提升、助力經濟薄弱村幫扶等項目,多次組織中國農業大學、中國林業科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的農工黨專家到相關鎮、村進行實地調研,了解具體需求,共商發展方向,確定幫扶重點,力爭發揮黨派專家資源優勢,幫助農民增產增收。
農工黨北京市委組織黨員專家赴門頭溝區開展中草藥幫扶項目調研。
從輸血式幫扶到造血式幫扶,農工黨市委努力打造帶不走的“8+1”。
扶“智”有招,文化幫扶顯魅力
春節前夕的青白口村到處都洋溢著喜慶氛圍。
來自北京東方書畫研究會的書法家們揮毫潑墨、筆走龍蛇,一個個“福”字揮筆而就,一幅幅寓意吉祥的春聯在行云流水間新鮮出爐,滿載著祝福與希望的“福”字和春聯陸續送到村民手中。大家高興地挑選對聯,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笑容,現場一片喜慶祥和景象。
農工黨北京市委組織北京國際醫藥促進會、北京東方書畫研究會赴門頭溝區雁翅鎮青白口村開展迎新春送醫療送文化下鄉活動。
“這都屬于私人定制,我挑了4個福字,3副對聯”,現場的村民興奮地說道,“感謝你們專門來給我們寫春聯、送福字,增加了過年的意義,年味兒更濃了。”
這一幕正是農工黨北京市委春節前夕文化下鄉活動的縮影。
“鄉村振興,文化先行”,文化振興既是鄉村振興的靈魂,也是激發內生動力的精神基礎。在推進“8+1”行動中,農工黨北京市委滿足農民群眾既要鼓起“錢袋子”、又要活起“腦殼子”的需求,多次組織下屬社團——北京東方書畫研究會的書畫家到門頭溝區開展文化下鄉活動,即使是疫情期間難以現場開展活動,也為村民們送去了新春年畫。
農工黨北京市委組織黨員前往門頭溝區雁翅鎮青白口村開展迎新春送醫療送文化下鄉活動。
同時,組織黨員資源,開展了紅色圖書捐贈活動,助力石龍開發區紅色書屋建設,越來越多的村民利用空閑時間走進書屋,了解和學習法律、政策、種養知識、醫療常識等,在閱讀中“提智”“提技”,點亮幸福新生活。
今年是“8+1”行動十周年,打造帶不走的“8+1”已成為八個民主黨派北京市委和中共門頭溝區委的共同心聲。農工黨北京市委已將“8+1”行動列入市委會五年規劃重點工作,并寫入市委會社會服務工作制度。
下一步,在中共北京市委統戰部的指導和支持下,農工黨北京市委將進一步健全“8+1”行動工作體系和機制,充分發揮首都多黨合作實踐教育基地農工黨市委分基地平臺作用,充分調動全市黨員參與的積極性,注重挖掘培養使用骨干力量,持續深化同農工黨中央、中共北京市委統戰部、門頭溝區的合作溝通聯系,在原有項目上持續發力,在擬承接的新項目中充分調研溝通,提升靶向聚焦能力,力爭在推動門頭溝區高質量發展中找準路徑、取得成效、惠及群眾,進一步提高“8+1”項目效能,做強帶不走的“8+1”,擦亮“8+1”這個首都多黨合作金字招牌。